语音播报
专题十二历史唯物主义
(一)把握1个观点——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
1.把握1个辩证关系—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
(1)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,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。
(2)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。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,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,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;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。
2.理解2对基本矛盾—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
基本矛盾辩证关系基本规律(任何社会都起作用)
是什么(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
本矛盾) 生产力和生产关
系的矛盾
生产力决定生产关
系;生产关系能动地
反作用于生产力
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
生产力状况的规律
经济基础和上层
建筑的矛盾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
筑,上层建筑对经济
基础具有反作用
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
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
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。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。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,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,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
3.了解1个趋势——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
(1)总趋势: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、上升的,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。
(2)动力
阶级社会: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,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。
社会主义社会: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。
原因: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,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,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、自我完善加以解决。
②改革的性质和目的: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。改革的根本目的,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,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。
4.明确1个重要观点—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
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社会实践的主体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
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,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
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。群众观点: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
放自己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,虚心向人民群众
学习。群众路线: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
中去
反对错
误倾向 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,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
1.老龄化、独一代、流动时代、“指尖”社会……当这些元素叠加,我们看到的不仅有“空巢老人”“异地养老”的心酸与烦恼,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。或许我们无力改变“分离两地”的状态,也无必要重拾“几代同堂”的方式,但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,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,获得精神上的慰藉。这告诉我们( )
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
A .①②
B .①③
C .②④
D .③④
解析:选B 材料中对“空巢老人”“异地养老”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,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,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、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,①③正确;④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,不符合题意;②表述错误。本题答案选B 项。
2.实现“十三五”时期发展目标,破解发展难题,厚植发展优势,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。这是基于( )
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
②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
③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变成客观现实
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
A .①③
B .①④
C .②③
D .②④
解析:选A 材料强调了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,①③符合题意。②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,均排除。故选A 项。
3.新一轮农村改革,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将承包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“三权分离”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,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
变,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,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。从哲学角度看,这表明()
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
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
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
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
A.①③
B.②④
C.①④
D.②③
解析:选B新一轮农村改革,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将承包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“三权分离”,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,这表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,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,②④当选;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先导,①错误;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。故选B项。
4.在实践中,自发的土地流转并不陌生,也一直存在。从之前对土地流转比较谨慎,到提出“三权分置”,将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,这表明中央对基层实践的肯定。这说明()
①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②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创造和改变了社会关系
A.①②
B.①③
C.②④
D.③④
解析:选D“三权分臵”从基层实践上升到国家政策,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的作用,人民群众通过创新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,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,促进社会的进步,③④符合题意;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财富和社会物质财富,①②不选。故选D项。
(二)突破1个重点——人生价值观
1.价值观的导向作用
(1)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。
(2)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。
2.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
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差异性
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
的改变,一定事物的价值
在阶级社会中,面对同一
事物或行为,不同阶级和
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
往因人而异。人们认识事
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,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、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
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
断和价值选择
物的角度不同,对其价值
的评价也会不同。面对同
一问题,人们的价值判断
和价值选择也会有差异
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
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
观念,防止简单化和片面
化倾向;有助于我们的价
值观念与时俱进,从而作
出正确的价值判断,进行
正确的价值选择
要求我们站在正确的阶
级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
和价值选择
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
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,
分辨什么是对的、什么是
错的,应该怎么做,不应
该怎么做
结论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,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,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。我们想事情、做工作,想得对不对、做得好不好,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,这就是人民拥不拥护、人民赞成不赞成、人民高兴不高兴、人民答应不答应
3.人生价值及其实现
(1)人的价值
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,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。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,又是价值的享受者。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,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。
(2)人生价值的实现
实现方式内容
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(根本途径)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,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,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
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(客观条件) 从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看,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;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,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,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
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(主观条件) 实现人生价值,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需要顽强拼搏、自强不息的精神;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,全面提高个人素质;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,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
[备课札记]